News

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.,Ltd
— 新闻中心 —

新农民引领乡村振兴
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 □记者崔浩 清晨,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玉秋湖街道马庄村农场,拖拉机的隆隆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。鼎盛家庭农场的李金阳站在地上指挥农机作业。受持续降雨影响,土地饱水,晴天时耕地驱湿就成了一大任务。 “现在正是农忙季节的关键时刻,一台拖拉机一天要犁200公顷的地。”李金阳说着,俯身捡起一块新鲜的乳头泥,掰开,揉捏了一下,轻轻地丢在了地上。 “三天后,麦子就会被扔掉。”他语气平静,仿佛他是一位“专家”。谁会想到f五年前,他还是一个从未下过地的“门外汉”。 1994年出生的李金阳,高中毕业后就到城市打拼。他开挖掘机,干销售,在县里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。 2020年,他每天在一家无人机培训公司做销售人员,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:这项技术可以用在自己的土地上吗?他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架植保无人机。喷出的雾气很均匀。一天能干好几天,李金阳体会到了科学种田的力量,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。后来,他辞去了济南的工作,带着妻子来到高唐老家,与父亲承包了500公顷土地,开始大规模种植。刚开始种田的时候,父子俩做了仔细的算计。想要做好规模化种植,光靠租机器是不太现实的。你必须有自己的农业拉尔机械和设备。一台机器可以使用十年以上,比租用更有效。从2020年开始,李金阳每年都会拿出纯收入的30%来更新农机。 “近年来,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取得了成效。”李金阳在仓库教烘干机说,“政府支持我买这台新机器5万元,今年雨季多,粮食收了以后就可以晒干储存,不用担心能不能晒干,也不会涨价。”如今,他的农场配备了拖拉机、施肥机、收割机、叉车等农业机械设备。农场实现了从播种到采集、仓储全程机械化,远程监控、智慧大脑等新技术成为“标配”。李金阳在发展自身的同时,积极拓展农业社会事业为马庄村周边农户提供农艺指导和农机服务。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,可以帮助mga农民每亩降低成本100元,每季亩产增产200斤。 “种植农民,帮助农民干活,帮助农民赚钱,让更多的人好好耕种土地”成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村民跟随他学习新技术、使用新工具,尝到现代农业的好处。李金阳还因其为农民服务的突出成绩和突出的示范带头作用,被选为村级后备干部。 “自己做也没关系,要带领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。”他说。今年,李金阳的农场面积已扩大到1500公顷。他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多,也变得更加自信。 “有了技术、政策和动力,我们一定可以“你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得很好。”李金阳笑着说道。
Tel
Mail
Map
Share
Contact